陈琳和飞哥是深圳的一对“跑者夫妻”,两人都在2023年迈入马拉松“破三”的门槛。陈琳的PB是在汕头马拉松跑出的2小时55分,丈夫飞哥则是2小时51分。
但破三之后,陈琳反倒笑说自己是个“差不多小姐”。作为制造业外企的一员,她既要上班,又要和丈夫轮流照顾刚上幼儿园的女儿,还得挤出时间保持训练。她形容自己像一个陀螺,一直在“高速旋转”,怕的是一停下来就不是自己了。
两位上班族的跑者,在工作、家庭和爱好之间努力寻找着平衡。没人帮衬的日子,陈琳和飞哥练就了一套“轮流+错峰”的生活节奏:陈琳的晨练要在七点前结束,之后她得赶回家帮女儿扎好辫子、穿好衣服,再交给飞哥送去幼儿园;傍晚时分,哪怕能晚托,也必须有一人赶回去接娃。“如果还想在成绩上进一步突破,那就必须有取舍。”陈琳坦言。而现在,他们似乎已经没有了可以再“舍”的时间。
破三和爱情,两条漫长战线
我开始跑步,其实是因为赶时髦。2014年有个周末逛街时遇到封路,看见一大群人在跑马拉松,觉得新鲜,就选择将周末的时间留给健身房,开始慢跑。除此以外,跑步也唤起了我学生时代的运动记忆——我小学和初中是校队成员,尽管练的是与马拉松完全无关的100米和200米,但对运动的热爱一直都在。此后的每一年,都见证了我跑者人生中重要的节点。
2015年夏天,我只跑了两个月就参加了首马——深圳马拉松。当时穿着G2000跑鞋站上跑道,目标是4小时内完赛。跑到30公里时,早听说会“撞墙”,还主动停下来和另一个女生拉了拉腿。最终以3小时57分完赛,顺利完成目标。那时候没有现在这么多“经验之谈”,也不是自媒体的时代。没有人教你怎么训练、吃什么补剂、怎么选装备,没有群体“斗快”,一切都比现在更加朴素简单。
2016年的上马,见证了我的成绩突破,也见证了我的爱情。当时我跑到30公里,突然在路边看到飞哥——我们只在一次跑团活动上有过一面之缘,互加微信后基本没联系。那天他在上海出差,刚好路过上马赛道,冲我喊“加油,进330”。之后,我们又在深圳马拉松的赛道上偶遇。
2017年重返上马,这次有飞哥在跑道上相伴。他在赛前的周六刚加完班,深夜赶到上海,却在微信上对我说“这场不跑成绩,陪你跑”。那是我们第一次并肩作战,比赛中我们几乎没说话,拐弯和补给全靠手势。跑完之后各自返回深圳,连顿饭都没吃。同年深马,飞哥继续陪跑,我以323完赛。
2017年,还是普通跑友的我们一起跑了深马
2018年,我们从跑友变成情侣。七夕那天,他送了我一双刚上市的Nike 4%。我穿着这双鞋,在上马、深马、港马、无锡马连PB四场,成绩一路从3小时30分刷到3小时13分。记得在无锡马拉松30公里时,他的腿伤发作,一瘸一拐地坚持着。他喊我:“不要停,加油跑!”我状态很好,没回头,最终以负配速完赛。那是我少数几次成绩超过他的比赛。
2018年深圳,我穿着飞哥送的4%
和一身古早的美津侬穿搭,把pb刷到313
爱情在跑道和赛后的吃吃喝喝中升温。2019年,我们“英年晚婚”,我33,他34。疫情很快突然到来,我们还是抓紧时间,去丽江、东京旅行。那时候,跑步不得不暂时按下暂停键,我们只能在家跳Tabata,或是在小区爬楼梯,甚至去狭窄的地下车库跑过步。车库里有人散步,也有人遛狗,这让我们不得不选择放弃。
2020年,34岁的我已经怀孕。我坚持跑到6个半月,而飞哥为了让我别焦虑,几乎停掉了自己的跑步计划,陪我在小区里散步、在家里做平板支撑。他说,不想我觉得只有自己一个人不能动。即便如此,他还是被我赶鸭子上架,跑了12月的广州马拉松。当时,我在“小蛮腰”下给他喊加油,而他以303完赛。
2021年,我“卸货”了。产后1个月,我用7分配速慢慢恢复,每天争取清晨跑够一小时。母乳期像一台切割机,把我的时间碾成碎末,只有早上能挤出整段训练时间。我努力将跑量渐加到300km,靠一句话撑过了那段艰难:“如果现在不跑,今天就没时间跑了。”
2022年,我进行了产后第一场比赛,回到浙江参加建德马拉松。备赛期间,我早上7点前完成有氧训练;赛前两个月加入每周一次的马配节奏跑,跑上15km左右;周末安排长距离训练,保持450左右的配速,跑2-2.5小时。因为家里有小孩,我们只能错峰出发:我周六跑,飞哥周日跑。得益于系统训练,我成功跑出3小时05分的成绩,第一次对破三有了想法。
2023年,我真的破三了。11月的合肥马拉松,我们在半程时超过了300兔子。最后2公里,我开始幻想“朋友圈文案”,最终以2小时58分完赛,实现破三。我以为自己会喜极而泣,结果却异常平静。
比赛结束后,我收到父亲的短信: “终于破三了!”半年后,他受不了癌症的折磨离开了我们。每每听到 Bodhi的《Oh Father》,我还是会泪流满面。
破三后的状况
在那之后,每场赛后的流程都大同小异:平台上找照片,发朋友圈,得到一些点赞,短暂满足几天。下个周末,又轮到别人的“秀场”:我们晨跑过后,在家喝着冰咖啡、吃着面包,看直播里的别人奔跑。马拉松带来的周期感很强,一年一年就这么过去了。
坚持跑步这几年,我们总是努力克服困难、战胜自己,又时而为那种饱含着妥协、矛盾、焦躁的过程而感动。我意识到:那些我们极其珍视的东西,有时候只是自我催眠和自我感动;但另一方面,自我感动也是一种实感,最怕的是生活没有目标,连自己都无法取悦自己。
在深圳的早晨
陈琳一般都是独自完成训练,然后赶回去
今年3月,我们决定不再参加同一场比赛——带孩子出远门,会让俩人都精疲力尽。于是,我跑月初的重庆,他跑月末的南通,一人出战,一人留守。我们不再是赛道上的并肩跑友,但依然是生活里的亲密战友。
我目前已经“破三”八次,朋友们说我像“稳定输出型考生”。但稳定背后,是一年年积攒下来的疲劳和伤病。坚定追逐目标的这些年,由于晨跑前后时间紧迫,有时会忽略热身和拉伸,导致我的右髋很不舒服,还在理疗状态。有氧跑没问题,稍微一加速度,身体就发出警告。上周我还发了高烧,只能眼睁睁错过了原定7点半的晨跑——打乱正常的生活节奏,让我感到有些沮丧。
我不得不承认:中年人,精力真的是有限的。破三这一路,我的月跑量一般在200-350公里,再加不上去了。作为上班族,如果再加跑量,要么就是以家庭为代价,要么就是身体恢复不过来了。过去,我一直在做加法——拼工作、拼陪伴、拼训练;如今,我得学着去做减法。
有一天,女儿发烧睡着后,飞哥忽然说:“每天太忙太累,不能再这样卷比赛了。”
我点头。我们不是专业运动员,破三是人生的高光时刻,但不是全部。
那么,现在呢?
“差不多小姐”不是我对自己的贬低,而是我选择长期主义的表达。
马拉松不是我唯一的目标。人生是有限资源,要在某一件事上做到极致,就必须牺牲别的时间。我今年快40岁了,既想在工作上精进,也想多陪女儿;想继续保持运动,也想尝试更多新鲜事物。最近,我开始和女儿一起学游泳,那是我等了三十年的事。我们也想买辆车,分出些时间去骑车、郊游。
我们已经不是当年那个“为了PB可以压榨自己一切”的跑者了。
飞哥工作很忙,基金公司一整天没法“划水”。能抽出时间跑步,在我们看来已是一种恩赐,哪怕只是6分配慢跑。我们对成绩不是执念,但对“有没有运动”这件事非常执念。
飞哥最近状态不错,我相信他只差一个好天气就能跑进250。对于自己,我相信有朝一日也能跑到252,但这些都不是必须达成的KPI了。就像当初破三的感受一样:为之奋斗的过程里,包含了挣扎,犹豫,挫败,屡败屡战……这些才是往后回忆里闪闪发光的。这样的过程,比起结果更加让我享受。
我们一直没加跑团,就像我没加宝妈群。并非反感——专业跑团对成绩提升绝对有帮助——但我有固定、有限的跑步时间,很难去配合集体训练的安排。我喜欢一切松弛有度:偶尔很认真,偶尔也想摆烂。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,真实和真诚变得稀缺。比起话题度,我更愿意关注跑步本身,不去卷打卡和成绩。我们可以是粉丝,也可以是自己世界里的博主。
努力和进步是很性感的事,但我相信:不要在一条道上走到黑。
最近听了杨天真的十五个问题。我挑两个送给读到这里的你:
1)你对你的生活现状满意吗?
如若满意,你会继续坚持获得正向反馈,还是尝试去做未知的新鲜事?
如若不满意,你会改变你自己,还是尝试改变这件事情?
2)是事情本身带给你的满足感更大,还是人带给你的满足感更大?
最后,祝大家每天都享受美食、健康、亲密关系和好心情。愿你在奔跑和休息之间,也能找到属于自己的节奏。
Joanne
制造业外企员工
马拉松PB 255
投稿、应聘兼职作者,请联系
womenrunning@163.com
24直播网是一个专业的足球直播网站,主要提供高清足球直播,NBA直播,英超直播,体育吧以最全最高清信号让您畅享五大联赛,打造最好体育直播吧。
Copyright © 2022-2025 24直播网. All Rights Reserved. 粤ICP备09047520号-1
网站地图